2021年4月10日,“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十周年颁奖盛典在北京揭晓,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在计算机工程、自动控制、认知科学和无人驾驶等人工智能领域取得多项国际公认的领先成果,荣获“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并颁发荣誉奖牌和100万人民币奖金。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京东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周伯文,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蒋田仔,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焦李成斩获“吴文俊人工智能杰出贡献奖”。我国首次设立的“吴文俊人工智能专项奖芯片项目”,共有8个项目上榜,标志着集成电路、微电子、半导体和芯片领域攻克“卡脖子”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黄庆明等完成的“图像视频的多尺度表征与语义映射”,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的赵兴明等完成的“面向生物网络的大图模式分析与挖掘理论方法”,上海交通大学的吕宝粮等完成的“情感脑机接口的基本特性、基础算法和公开数据集”,北京师范大学的邬霞等完成的“基于智能计算的脑机制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的钱彦旻等完成的“鲁棒语音信号模式分析与识别的深度结构化建模理论与方法”分别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根据《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和《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励实施细则》相关规定,2020年度第十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经全国各地方人工智能学会、协会及联盟,各高校及科研(院)所,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及工作委会,各团体会员(企业)单位和两院院士、学会会士等专家学者的提名推荐,奖励办共收到305个提名申报项目,经过形式审查、函评,其中238个提名申报项目进入会议初评、终评答辩。10月-11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邀请戴琼海院士、赵沁平院士、何友院士、于全院士和王恩东院士等31名权威院士、资深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由专家组讨论、投票后,经过为期10天的公示,2020年第十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共评出100个获奖项目成果,包括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1项,吴文俊人工智能杰出贡献奖3项,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奖20项,吴文俊人工智能技术发明奖8项,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24项,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企业技术创新工程项目17项,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科普项目3项,吴文俊人工智能优秀青年奖16项,吴文俊人工智能专项奖芯片项目8项。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孙富春教授介绍,今年是“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设立10周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奖励与成果工作委员会将借助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奖励实行提名制的改革东风,在学会理事长戴琼海院士的精心指导下,为打造“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这颗人工智能领域学界与业界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主要呈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率先优化职能,健全评审机制。一方面推进奖励评审委员会、奖励监督委员会职能,进一步明确“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坚持公益为本的原则,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评奖机制,组织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科技成果(评价)鉴定。通过完善提名工作、简化公示内容、规范评审机制和加强专家库建设与管理等,持续完善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励提名工作科学化和系统化运行机制,将过去由单位推荐的方法,改为专家、学者、相关部门和机构等均可提名,打破部门垄断,并强化提名责任,不断促进科技奖励制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得到社会及科技界的高度认可。二是提升奖励基金池强度,持续扩大品牌影响力。通过提名评选优秀的智能科学技术项目成果,调动和激励广大智能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扩大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杰出贡献奖、专项奖芯片项目等九个奖种的授奖领域,相继募资1000万人民币奖金,用于专项奖励基金池的支持。实行“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提名制,突出“少而精”、“稀缺性”的奖励原则,完善提名工作办法及细则要求,授予“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荣誉证书,并颁发100万元人民币奖金,有效提升人工智能领域大奖的权威性和行业影响力,在我国人工智能最高荣誉奖励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三是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增设人工智能芯片奖。为促进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领域赋能,首次设立“吴文俊人工智能专项奖-芯片项目”,授予在人工智能芯片领域做出原创性和先进性成果的团队与个人,激励他们实现前瞻性基础及应用研究、解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奖项在鼓励取得重大科技突破的科学家或团队组织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在我国微电子、半导体和集成电路领域产业了积极反响,填补了我国人工智能奖项设立芯片专项奖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