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浙江省海宁市自2019年12月被列为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市以来,坚持党建引领,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打造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尤其在“智治”方面,当地积极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深化“互联网+治理”模式,通过搭建基层治理综合信息平台,融合、用活基层大数据,显著提升乡村治理智能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有力推进数字乡村“智慧村庄”建设。
搭建基层治理综合信息平台 乡村治理“共建、共治、共享”
作为经济发达地区,海宁各村每年的集体经济收入较高,少则百万元、多则上千万元,村民们非常关注这些钱有多少、怎么花,保障村民知情权和监督权的最好手段就是实现“阳光、透明”。2019年底,海宁市在盐官镇等地试点建立“e阳光”村务公开综合平台,使得村民不用到村部公开栏去看村务信息,在自己的手机端“点一点”就能够实时查阅。
海宁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叶忠介绍说,该平台与海宁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农村“三资”监测平台同步联网,实行村级三务公开的栏目统一、数据开放、实时共享,平台下设“党建引领”“阳光村务”“普惠金融”等栏目。2020年,“e阳光”平台进一步提升扩容为基层治理综合信息平台,增加了“乡村治理”“综合治理”等模块,使信息公开的内容涵盖面更广,服务群众的内容更为丰富。
据悉,该平台实现了公开方式的“移动化”,前置至各村(社区)微信公众号,依托当地农商银行技术支撑,整合党建、农业农村、司法、金融等部门资源,集中展现村社的基本情况和工作动态,满足群众贷款、水电缴费、法律服务等需求。目前,海宁全市229个村(社区)已全部建立基层治理综合信息平台,平台访问量已突破12万人次。
在平台模块设置上,除了全市统一设置“党建引领”“阳光村务”“乡村治理”等8个一级栏目,各村可个性化调整二级栏目和三级栏目。如在财务公开栏目,村民可以看到本村近12个月的村级财务报表。目前平台已公开近20万张原始票据,2019宗正在出租的经营性资产的位置、照片、租赁合同信息,664宗农村集体产权交易的公告发布和成交情况。
此外,基于公开信息的对接联动,该市农商行还完成了对全市农户的“五治市民贷”授信,授信额度达270多亿元,授信覆盖面达100%。
该平台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浙江全省首个手机端的村务公开平台,目前已逐步有效破解了村务公开“不明不白”等问题,落实了村民对村务的知情权,对村级小微权力的运行规范也起到了促进作用。下一步,当地还将持续升级完善平台功能,使得基层组织的权力运行能更规范、透明,让老百姓对基层治理更加满意。
智能化管理推动基层治理“联网”又“连心”
在海宁市推进乡村“智”理新路径的实践中,各地基层因地制宜不断探索,形成诸多有益经验并在全市学习推广。其中,长安镇切合本地约20万常住人口的管理大体量及治理精细化要求,融入基础信息、动态管理、积分规则等各项功能,开发“长治久安”5G微网格管理系统APP(指“管哪里、谁来管、管好谁、管什么、怎么管”五方面),有效推动基层管理模式由传统、粗放向智能化、信息化转变。
据介绍,“长治久安”5G微网格管理系统以“全面+分类”为要求,做到居民建档信息“一户都不能少”。在构架微治理体系中,系统设置了镇(区)管理、村社管理员、大网格长、专职网格员及微网格长五种身份,各自对应的级别下网格编号、户数一目了然,并精细到每户人员数量、人员基本信息。从户籍人口到常住人口,系统将本地居民及新居民按照自住房、出租房、空置房及企业四种类型进行划分,做到信息“户户建档”,管理“人人到位”。
由于村社居民信息变动的动态性与精细化管理的实时性存在矛盾,特别是社区出租户的变动较为频繁,疫情期间基础信息排摸时暴露不少问题。如今通过“长治久安”5G微网格管理系统,住户变动的情况由微网格长不定期实时更新,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
同时,该系统还创新“亮灯”功能,推动重点工作攻坚“一事都不能漏”。根据系统设置,微网格长对网格内每户日常动态实时掌握,通过文字记录、语音输入、照片上传等方式在APP上及时更新事迹内容,划分为“好事迹”“普通事迹”“坏事迹”,为网格内每户建立“家庭档案”。如村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则记入“好事迹”,该户亮绿灯;某户有违章建筑不配合拆除,则将被记入“坏事迹”,由村社跟进处理。该形式在群众之间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助力重点工作开展,也为村社美丽乡村、文明家庭评比提供了依据。例如在当地港湾社区,部分群租房问题经微网格长“坏事迹”反馈后得到有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