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评价。”2月19日,吉利将要入股蔚来10%的消息再次传出,双方企业给出相同的答复。
这则消息对于双方而言,都是一则利好。传闻流出后,吉利与蔚来的股价皆有微幅上涨。在外界多数人看来,若中国自主品牌与中国新造车势力的头号玩家联姻,算是“门当户对”。
如若顺利合作,对于蔚来而言,则是等来了“白衣骑士”。而对于吉利而言,则是获得了又一块拼图——一个有质感的品牌,并深化科技、智能标签。
“这对于双方而言是件好事。”一位知情人士对亿欧汽车透露,“双方已经谈过很多次了,但对于掌控权还没达成一致。一直没谈拢。”在收购阿斯顿马丁失败后,吉利亟需高端车型弥补电动车领域的短板,故而瞄准了蔚来,“虽然与极星有冲突,但不影响未来内部形成赛马机制。”
另有媒体报道表示,双方交易几成定局,吉利也将取代江淮成为新的代工方。
今年1月至今,为了换来流动资金,蔚来已发行了2亿美元的可转换债券。随着一度持有7.5%股份的蔚来第三大股东高瓴资本的退出,若吉利以10%入股蔚来,将成为继李斌(14.4%)、腾讯(13.3%)后的第三大股东——吉利与腾讯同时入股一家新造车企,这看起来是一个颇有想象空间的组合。
另一方面,吉利正在组建一家新汽车集团。 2月10日,沃尔沃汽车宣布计划与吉利汽车进行业务整合,合并成为一家新汽车集团,并可能在斯德哥尔摩上市。十年来,吉利与沃尔沃相处融洽,并打动了沃尔沃,正式将其“娶进家门”,这桩曾经门第悬殊的跨界联姻终于有了阶段性的进展。吉利正迫切想成为一家新世界巨头、并深化科技属性。
2010年3月28日,吉利控股集团收购沃尔沃汽车签约仪式/吉利官方
表面是一个双赢的结果,但依旧暗流涌动。
01 退而求其次?
1月31日,拥有107年历史的英国超跑汽车品牌阿斯顿马丁,投入了加拿大富豪劳伦斯斯托尔(Lawrence Stroll)的怀抱,失之东隅的吉利遗憾出局。 不同于收购沃尔沃之时,如今的吉利已经有了更多砝码。它不仅仅安心于当一个投资者——这也是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根据路透社的报道,收购阿斯顿马丁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吉利欲对其进行根本性改造,此举并未赢得老牌豪华跑车的芳心。
近两年,吉利以打造全球化汽车集团为目标,致力于从传统汽车集团向移动出行服务商转型。全球化与科技化也成了李书福必谈的两大战略,虽有豪华品牌沃尔沃加持,但吉利一直摆脱不了传统车企的标签,后续收购的汽车品牌也以小众为主,市场极为细分,打造全球化品牌并非易事,吉利需要新的筹码。
自吉利收购沃尔沃名利双收后,高端品牌一直是吉利追求的对象,尤其是超跑级的高端品牌,将补齐吉利集团超跑级品牌缺失的短板,阿斯顿马丁无疑是上佳之选。但竞购落败已成定局,吉利向亿欧汽车表示:“此事已告一段落。”
制表人/亿欧汽车分析员 郝秋慧
此时,特斯拉的资本表现再次催化了吉利决策的速度。 自2020开年,特斯拉凭借2019年的业绩表现和势不可挡的全球布局,验证了电动化与科技化的市场潜力,市值盖过全球销冠大众,成为仅次于丰田的全球第二大车企。于是,自诞生以来便对标特斯拉的美股上市企业——中国高端电动车品牌蔚来成了吉利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虽然蔚来与吉利旗下的高性能电动车品牌极星汽车(polestar)是竞争关系,但二者基因不同,以蔚来互联网式运营思维,其在消费者眼中注定是特立独行的存在,若将来吉利将蔚来收入旗下,不排除内部赛马机制式的正面PK。
李书福一再强调,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为实现全球化和科技化的战略目标,“买买买”的吉利不会放弃任何一种“收购”的可能。 亿欧公司副总裁兼亿欧智库院长由天宇表示,入股10%是一个合理的结果,吉利没有用一贯大手笔收购的方式控股蔚来,李斌为掌握控制权,只是谨慎地让出10%的股份,而双方又是新旧势力的大胆结合,这个结果是双方在保守与大胆之间的一种平衡。
02 蔚来值得吗?
一个月约2亿美金的成本,蔚来陷入资金困难已是必然。 据蔚来2019年Q3财报显示,营业成本、研发费用与销售管理费用合计为42.45亿人民币,平摊到月度成本约14亿元。当季,蔚来营收仅为18.4亿元,近25亿元的巨额亏损是沉重的资金链压力。 摆在李斌面前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极度控制成本,二是寻找稳固的靠山。这是在特斯拉艰难时刻,马斯克的经验之举。 但与工程师出身的马斯克相比,李斌的铁腕尚显乏力。